【快印客导读】眼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为了完成自我进化,不至于让中小企业深陷泥潭。一段时间来,我和团队在为客户创造机会,推进“平台化+生态化”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主要策略如下:
第一,整个企业必须要有生态的战略布局。
第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是网上结构。
第三,整个企业必须要数据驱动,没有数据驱动就没有平台化管理。
第四,文化价值观必须要统一,做到共事共担、共存共享,当然这里面还包括标准化、模块化。
之所以这么做,是我相信,决定一个人终局的,并非是人生的起点,而是拐点。同时我也明白,不好过的日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却往往蕴藏了更多机会。
或许,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意识到经济形势不好会对我们的企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就会突出的显现出来:物价上涨造成了成本增加,而萧条时期又造成了产品的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外界的环境巨大的变化,员工心理对经济为的恐惧等等问题同时出现,作为领导者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将是严峻的考验。
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抱怨市场环境太恶劣了,好像销售下滑、业绩不理想,是情有可原,是理所当然的,并错误地以为别人如果过冬挺不过去,我们挺不过去也正常,该放弃时就放弃,毫无斗志可言。其实这种过冬的态度滋生蔓延,只会腐蚀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导致企业在萧条中坐以待毙。
以往,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盛宴后的狂欢,他们还缺乏度过萧条时期的经验和思想准备,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萧条时期对他们是个很好的挫折教育。
我们看到企业老板不得不采取了“紧缩”的措施,以度过萧条时期,用收缩市场战线、缩短产品线、减少广告促销投入、简化渠道等等来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但是在这样的“冬天”里,他们普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短视现象,就是在进入市场竞争时,严重地缺少营销创新,缩手缩尾,在逆境中创新营销手段极其匮乏,占领竞争对手丢掉的市场方面更是乏善可陈。
哈佛商学院的唐纳萨尔曾说过一句话:
外部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时,昔日的成功模式可能成为今日的障碍。如今,是一个数字引领营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重构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企业发展如何来适应数字化的要求,其特点如下:
1、基于数字、创建体验,以顺应客户生命周期轨迹;
2、深层细分,私人定制,优化客户在内容及设计上的体验;
3、倾向移动,重于互动;
4、减少成本,优化价值。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革命。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做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业务活动的数据化,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这种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企业有没有数字化的战略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这种思维。
2、我们知道数字化的领导力。
3、企业跟人的关系的数字化重构。
4、企业要构建数字化的运营平台体系。
5、塑造了客户需求链接与数字化的营销。
6、数字化人才管理与人才社区。
很显然,在数字化的媒介环境中,消费者不再只是听众和观众,他们也是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企业营销的沟通价值体现在员工需要学会担当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者和创造者,不断增加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而产品或服务的人格认同感,部分的替代了产品或服务功能,成为了新的用户粘连和购买理由,这在产品过剩和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无疑具有试验性的意义。
马云先生讲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同样今天是冬天,明天是寒冬,后天是春天,但很多企业都在最寒冷的时候,自乱阵脚,方寸全无,更找不到御寒的方法,没有做最后的坚持,选择了放弃,结果死在了明天的寒冬里。
这不,东南沿海省份有许多企业还没有等到严寒的到来就壮烈了,经济风暴才刚刚开始,以前还能凭着原先的销售专门通路躺在那里悠哉优哉,完全没有忧患意识,因此对营销变革与思路开拓并不在意,在产品、通路、终端、服务上根本不进行战略创新和战术升级,到了海啸席卷过来了,营销不畅的弊端暴露无疑,而企业却越来越被动,到最后觉醒为时已晚,就连生存的点点空间的都丧失殆尽了。
在现实生活种不难发现,尽管我们的企业老板们在多年以前趁着“机会”发展起来了,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且辛辛苦苦经营到今天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在发展思路上仍然沿用过去的经营策略,对于一个长远规划的品牌根本无从下手,仅仅停留在所谓传播是产品的广告,不知其还包括品牌、营销、管理风格与文化的融合,以及终端服务等形成的一个系统的设计,致使企业越来越陷于市场被动的局面,原先具备的性价比竞争力,被市场化的竞争浪潮日益剥蚀着,眼下已经走向业绩逐步下滑地步的企业放眼皆是。
德鲁克说过:如果企业不为未来做准备,就要为出局做准备。
因此,即使“冬天”来了,也不完全需要进入休眠状态,而是更需要通过细分市场、精准营销和体验优化来找到目标消费群,深刻明白“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原则已经发生了变化 :
1、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2、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3、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为此,不妨通过“企业能有故事+老板能讲故事+团队能卖故事”以及“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服务互动”模式以迅速占领他们的心智资源。
《2016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表明,当前,日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不加选择、买到什么是什么的消费初级阶段已远去,消费逐步开始向高端产品升级,并且越来越重视均衡、健康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为此,要重新发现、挖掘、再造消费场景,用情感、习惯维系和巩固用户纽带,唤起不同年龄、职业、收入人群的情感共鸣,让产品嵌入消费升级时代的成长路线图。
不难发现,一段时间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
1、行业和大企业业绩分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消费升级倒逼企业产品和服务提质;
当前我国消费升级将从商品消费驱动转向服务消费驱动,从传统消费驱动转向新兴消费驱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和80后、90后成为主力消费者的趋势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3、“互联网+”推动企业全方位和多元化创新;
如今,“云”、“网”、“端”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新一代基础实施,更多的创新资源将向该领域积聚。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驱动力是平台,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沟通。
传统时代:驱动力是规模和范围,规模就是做到最大,范围就是做到最广。
跨界经营和企业生态圈的构建,将使得传统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企业可以沿着核心能力实现产业延伸,也可以根据信息和知识积累拓宽产业边界,还可以沿着客户群的需求去实现后向垂直整合,抑或借助大数据平台对现有商业网络实现利益增值重构。
而平台模式的精髓,就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将来的平台之争,一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我们所说的生态圈建设,也可理解成打造商业生态,“商业生态”最早由JamesMoore在1993年提出,指以组织和个人(组织和个人是商业世界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生态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商业生态系统是众多主体的联合体,企业的供应商、消费者、销售渠道、技术合作伙伴、其他社会团体等都是构成商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2、商业生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顾客现有及潜在的价值,而不仅仅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因为需求不等于价值;
3、商业生态本质上是价值生态系统,包括与同行构成的横向价值链、与上下游构成的纵向价值链以及更为重要的产业跨界整合形成的斜向价值链;
4、商业生态内的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维护商业生态的稳定运行。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面对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局与变局,中小企业要想办法打造“共赢营销生态圈”才能赢得未来。
所谓打造“共赢营销生态圈”,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一个和谐共赢的生态圈必将是一个多方互利、相互促进的系统,在国内企业市场,生态圈里既有品牌厂商,又有省级的代理商、经销商和终端的零售渠道。企业提出的共赢战略就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源,驱动整个产业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并创造出最大的利润。
产业互联时代,企业边界渐趋模糊。“要么生态、要么融入生态”已经成为产业竞争的显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