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印客导读】对于印刷包装行业来说,新人招进来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师父带徒弟,边干边学。但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10个师父带10个徒弟,带出来参差不齐。因为师父能力不同,教授方式不同,徒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标准不同。所以,如何统一标准,这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头戏。
首先,企业不应该急着带徒弟上工,先把十个师父聚在一起,商量出一套统一的、汇集了所有师父智慧结晶的“授徒方案”,并将之形成书面标准。口述只会左耳进右耳出,看似听了很多,实则没记住多少。如师父们不懂得写,则找个能写的人来写吧。
形成标准后,所有师父必须先按照它来执行,过程有任何与实际不符,严重影响效率和质量的,或有更好的方法等,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后续更新标准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检验、更新标准、再实战检验和再更新标准的反复提升后,必将得出一个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最佳标准。
这个标准不仅凝聚了所有师父的智慧精华,还可沉淀下来变成企业的而非仍停留在师父们脑海里的管理准则。那么统一标准的优点究竟在哪里?
提升效率、确保质量和节约成本
因为这是一套凝结所有师父智慧精华,并经过实战反复检验的有效标准,所以不仅可以让徒弟快速出师,还确保带出来的徒弟的水平都差不多。
甚至有些内容都不需要由师父现场教,可提前统一培训或让徒弟自学便可以。统一标准统一传授,还可以避免多次培训等而节约成本,甚至带出来的徒弟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
降低对员工经验的依赖,避免被员工绑架
通过汲取师父智慧精华、付之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而形成的这套标准,不仅沉淀成为企业的管理标准,还反过来倒逼师父学习其他师父的优点和自我提升。
使企业的工艺技术不再仅掌握在少数员工的手里,降低对员工经验的依赖,避免被个别员工恃才傲物来绑架企业,做出不服从工作安排、怠工、罢工、以辞职相要挟企业等行为。
形成螺旋向上的自我完善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标准提炼、实践检验和标准完善等不断改进训练,形成螺旋向上的自我完善机制。只要有新的师父加入,其智慧精华将通过该机制被汲取,使公司的管理标准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将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保证徒弟可以从这份标准中学有所得呢?接下来就说说这份标准的必备要素:统一、清晰、易懂、可操作。
统一
使同一工作的每个师父带徒弟的标准都是统一的,开始标准不完善也没有关系,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完善它。因此,要有人去核查每个师父是否均按此标准去带徒弟,也要核查每个徒弟是否接受了统一的标准培训以及培训效果。
清晰
要确保标准不要有岐义,最好能做到看后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也能理解是什么意思。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管理中最怕出现的就是“认真、仔细、提高、努力、加强和改善”等这类字眼,各人标准不同,极易因理解上的差异而导致执行结果上的差异,不符合清晰的原则。
以让下属买午餐为例,买盒叉烧饭就比买份快餐清晰,因为接到后者指令的不知道你要米饭、面条还是饺子等,从而导致寻思了半天,买回来的你还不满意。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出你想要的叉烧饭呢?再以外观质量检验标准举例如下:
不清晰的标准:无明显脏污、无明显拖花、无大墨皮等。
清晰的标准:将待检品放置与眼睛平行方向25厘米处,上下左右晃动查看:在公司标志1毫米范围内,无任何瑕疵;墨皮直径小于0.5毫米,封面不多于1个,内页不多于3个,全书不多于10个;印刷拖花长不超过3毫米,宽不超过0.5毫米,封面不多于1条,内页不多于3条,全书不多于10条;装订拖花反光才可见的,长不超过10厘米,宽不超过1厘米,封面不多于1条,内页不多于3条,全书不多于10条……
易懂
要确保标准容易被人理解,最好能做到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看懂。措辞描述应简洁、通俗,最怕是“每个汉字都认识,串起来就不知道讲什么”。如果一份标准要让人看3次及以上才懂的话,就不能算是一份合格的标准。
检验的方法很简单,将写好的标准给将来要执行的员工阅读和理解,不作任何讲解的前提下,让这些员工分别说出他/她的理解是什么,如需要实际操作则让他/她做出来。如果实际效果八九不离十,则此标准可以下发执行并经实践检验。如果实际效果差异很大,则把此文件撕掉重写吧。
可操作
标准仅遵循统一、清晰和易懂的原则还不够,还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简单地说能让人快速记住、操作简便。如果操作步骤太多,容易认人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所说的,这样就非常不具备可操作性。如设备保养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就不容易让人记住,相关内容见印刷家此前分享的《再也不为『设备保养』头疼的操作指南来啦!》。
一般说来,所须执行的步骤越少越容易记牢,步骤越多越容易忘记。人的有效记忆是3-6个步骤,超过10个步骤极容易忘掉某些步骤。如果基于清晰、易懂的原则,标准执行步骤较多,则必须辅以适当工具或查找指引方法,以最大程度降低员工须要牢记的步骤。
如设备保养就可简化成三步口诀:
第一步:看图记数字,温习保养课。
第二步:机头到机尾,同色做功课。
第三步:数错贴脱落,及时去补课。
其实,如此做的最终目的是将员工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企业的财富,并形成一个螺旋向上的良性循环机制。既然企业已支付报酬给员工,也就是说已花成本购买了员工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智慧。那有什么理由不让它沉淀成为企业的财富,而让它随着员工调离职而丢掉呢?
据统计,采取了这个方案的企业最终都获得了平均30%的实力提升,解决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